本文作者:访客

男童打水仗后发烧感染食脑虫 罕见病例引关注

访客 2025-07-03 12:10:05 23689
男童参与水仗后发烧感染食脑虫,这一罕见病例引起社会关注,据悉,该男童在参与活动时可能通过水接触到了食脑虫,导致感染并出现发烧等症状,该病例的具体治疗情况和患儿病情尚待进一步报道,这一事件提醒公众,特别是在夏季,要注意水源卫生,避免类似意外发生。

近日,一名来自安徽合肥的6岁男童妈妈在社交平台上求助,称孩子6月16日在幼儿园打水仗后,第二天开始持续发烧。家长带孩子去了当地多家医院检查,但一直没查明病因。在当地医院建议下,家长于6月27日将男童转院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最终被检测出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

男童打水仗后发烧感染食脑虫 罕见病例引关注

7月2日下午,男童的母亲透露,目前孩子仍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药物治疗,当日下午已退烧,但走路不稳。当晚,孩子还要做一次头部磁共振,看看脑部是否感染了病原体。当天,医院请来了包括张文宏在内的感染科专家会诊,医生正在尝试联系一种新的药物进行治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认收治了这名患儿,目前正在治疗中。

“狒狒阿米巴原虫”也被称为“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巴拉姆希阿米巴”。此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指出,“巴拉姆希阿米巴”是“阿米巴原虫”的主要三种类型之一,这种病原体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体内。“阿米巴原虫”即被称为“食脑虫”。

据男童母亲回忆,孩子6月16日在幼儿园打水仗,第二天发烧38℃,随后连续带去多个医院检查,被诊断为“病毒感染”,但并没有说明是什么病毒引起的,主要配了一些退热镇痛药物进行治疗,但孩子仍然持续发烧,最高烧到39.6℃,没有出现过昏迷不醒的情况。6月27日,在当地医生建议下,家长将其转院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检查,6月30日经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被检查出“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

对于感染途径,男童母亲表示记不清楚,平时孩子身体都很好,不大感冒发烧,这次除了在幼儿园打水仗,之前4月他还在河边捞鱼过,具体在哪里感染并不清楚。

这并非近日感染“食脑虫”的单一病例。6月29日有报道提及,一名来自福建厦门的5岁女童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温泉,6月22日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情况,6月23日住进医院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不醒,并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6月27日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情况非常危急。

王新宇表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和“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都属于“阿米巴原虫”。其中,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一旦冲进鼻腔,可沿着嗅神经钻进大脑,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炎,进展飞快。

上海市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解释,“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是一种寄生虫,通常存在于淡水、土壤、淤泥、腐败植物和灰尘中,可通过鼻腔途径渗透嗅神经上皮和通过皮肤破损进入,亦可通过器官移植等血源性传播引起感染。研究表明,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的感染率其实很低,每百万次接触只有2.6例,重点需要避免儿童、AIDS人群等免疫力低、体质弱的易感人群暴露。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野外温暖的死水里玩,特别是在身体有开放性伤口的时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