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溶洞何以变成垃圾洞 污染触目惊心
天然溶洞被污染成垃圾洞,情况触目惊心,这些美丽自然的景观因人类的不当行为而遭受破坏,垃圾污染严重,导致溶洞的生态失衡,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威胁,这一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进一步污染,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
天然溶洞何以变成垃圾洞!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溶洞被大量垃圾污染,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已对慈利县各乡镇上报的206个溶洞进行核查,其中约1/3未受污染,其余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这种肆意倾倒垃圾的行为破坏了好山好水,令人痛心。
目前,溶洞垃圾清理工作正在进行,但环境破坏和水土污染短期内难以修复。溶洞中的垃圾主要分为两类:生活垃圾和养殖粪污。前者由垃圾清运人员从各村镇收集后倾倒在溶洞,后者则是养猪场偷排入溶洞。这些行为持续多年,造成的污染严重。
这一事件暴露出当地监管的缺失。人们质疑地方监管部门是否知情,或者虽有居民反映却一直拖延不办。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会议,要求深入排查治理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对于慈利溶洞垃圾污染事件,不能仅限于清理垃圾,还需彻查背后是否存在渎职或利益勾结等问题。
慈利溶洞变“黑洞”也提醒其他地区重视农村垃圾治理和环境保护。在一些郊区、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仍存在垃圾随意丢弃、污水乱排的现象。有的村庄虽然设有垃圾收集箱,但堆积的垃圾未能及时清运,最终被就地焚烧或就近倾倒。这种情况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危害村民健康。
农村垃圾治理是关系民生的重要问题,也是建设健康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国家已出台多个文件,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如今,各省市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正稳步推进,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在垃圾治理上仍明显滞后。从慈利溶洞垃圾污染事件可以看出,农村垃圾清运工作的规范执行在村镇层面存在偏差,对此类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整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强化政府监管外,更重要的是层层抓落实,强化基层干部队伍的责任担当。只有农村基层干部切实作为,才能带领当地百姓打好农村青山绿水保卫战,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筑牢绿色根基和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