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媒评环海南岛摩旅被民警私家车逼停 推动法治进步的动力

访客 2025-06-29 15:57:26 76998
近日,一起关于环海南岛摩旅被民警私家车逼停的事件引起媒体关注,此事不仅反映了旅游安全问题的严峻性,更凸显了法治建设的必要性,事件中的民警私家车行为引发争议,促使社会思考如何加强公安队伍管理,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此次事件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动力,警示各方应依法行使权力,维护公平正义。

近日,“环海南岛摩旅误入高速被私家车逼停”一事引发公众关注。儋州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对此发布通报称,民警驾驶私家车发现摩托车违法驶入高速,采取鸣笛喊话等方式引导其停靠应急车道,待其驶出高速后,将人和证移交相关部门作出处罚。通报对非法截停、未出示执法证件、未穿制服、车辆违规停放、非法扣留证件等质疑逐一作出回应,强调民警的处置行为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但存在未能及时出示人民警察证等不规范行为。

媒评环海南岛摩旅被民警私家车逼停 推动法治进步的动力

根据通报,民警在非执勤时间依然保持职业敏感性,维护交通安全的责任心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表扬。当地警方迅速发布通报,既肯定了民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初衷,也承认了“未能及时出示人民警察证”等程序瑕疵,这种相对公允的态度同样值得肯定。

然而,此事引发的网络争议并非网友吹毛求疵,而是折射出法治社会背景下,公众对文明执法的更多期待: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正确的目的,更需要经得起推敲的过程。高速公路禁止摩托车驶入,并非全国通行政策,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没有相关禁止性规定。这是海南基于当地现实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做出的规定。外地女士不清楚这一规定,若真是跟着导航误上高速,本身情有可原。而且,该女士全程都很礼貌,得知规定后随即表示下个路口下高速。这些即便不构成免责理由,至少提示着人性化执法空间。

对比之下,民警以私家车将摩托车在高速公路上逼停,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值得商榷。因为是私家车,摩托车驾驶人不清楚对方来意,可能形成误判,进而将涉事双方及其他车辆置于危险境地。从视频来看,逼停摩托车后,该私家车停放于行车道内,民警与该女士交涉过程中,如果高速公路上车辆较多,很容易形成后车追尾。反过来,如果车辆本身不多,形容摩托车驶入高速“对自身生命安全及其他车辆通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乃至需要采取逼停的方式,是否言过其实?

逼停之后,民警对驾驶人进行了口头教育,该女士第一时间承认错误,并承诺在前方路口下高速。如果真是误入,而非故意违法,民警口头教育后应该随即放行。当外地游客因不熟悉地方规定而违法时,教育引导与处罚惩戒如何平衡,也考验着执法智慧。

从视频以及通报来看,该民警的做法是要求驾驶人交出证件,并在其下高速后,将人和证一起交给执法部门。要求交出证件是一种执法行为,如果以交警身份执法,依法应当着装并出示证件。同样,看过证件不立即归还,直至下高速后交给执法部门,除了表现出对执法对象的不信任,本身也是一种扣证行为,亦与其当时并非执法者的身份不符。

执法不仅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不仅要追求结果正义,更要注重程序正义。执法方式的细微差别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法治的感知与认同。民警以非执法者身份进行的执法行为,不仅合规性经不起审视,而且严厉有余温情不足,容易让人联想到“罚款经济”,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公众对执法细节的“挑剔”,恰是推动法治进步的重要动力。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