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检报告这些名词可能是癌症信号 警惕这些异常词汇
体检报告中的某些名词可能是癌症信号,需警惕异常词汇,这些词汇包括不明原因肿块、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消瘦等,一旦发现这些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癌症,健康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身体异常,预防疾病的发生。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重视体检却看不懂体检报告。面对陌生词汇,有些人匆匆浏览后便置之不理,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尽管年年体检,却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发现癌症晚期。
体检报告中出现的一些名词可能是癌症信号。“肠上皮化生”和“胃异型增生”距离胃癌仅一步之遥。胃黏膜的癌变过程是逐步进行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胃的癌前病变,需要高度重视。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听起来不严重,但实际上它们是肝癌的前期病变。从肝炎到肝癌的过程是典型的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纤维化长期持续会发展成肝硬化,而肝硬化的下一步往往是肝癌。因此,肝脏检查时一定要关注这些字眼,特别是有脂肪肝、肝炎等肝病的人,除了积极治疗外,也要定期复查。
体检查出“肠息肉”很常见,但如果报告上出现“不典型增生”或“腺瘤性息肉”则要当心。大肠癌的发展过程是:小息肉→大息肉→不典型增生→肠癌。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阶段通常没有症状,需要定期结肠镜检查来及时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如果不早期治疗,可能会变成大肠癌。
“宫颈上皮内病变”距离宫颈癌也可能仅有一步之遥。宫颈上皮细胞在HPV病毒持续感染后,可从非典型增生转变为宫颈癌。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被认为是宫颈鳞癌的癌前病变。因此,体检查出“宫颈上皮内病变”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许多女性体检都会查出“乳腺增生”,但若报告单上写的是“乳腺非典型增生”就要引起重视。乳腺癌的发展过程有四步:乳腺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非典型增生是良性改变到恶性改变的中间站,如果患有乳腺小叶或导管上皮的非典型增生,乳腺癌风险是正常女性的5至18倍。
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包括胰腺上皮内瘤变、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及黏液性囊腺瘤,它们预示着胰腺癌的可能。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起病隐匿,当疾病进展才会有明显症状。预防胰腺癌的方法包括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适当减重和保持运动习惯。
粪便潜血试验对消化道肿瘤的发现有重要意义。大约90%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早期会出现隐性出血,大便潜血试验可以提示消化道出血,对肿瘤早诊早治有重大意义。如果体检时发现贫血和粪便隐血同时存在,需要高度警惕消化道肿瘤的存在,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胃肠镜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可能。
随着低剂量螺旋CT在体检中的普及,很多人会发现肺内小结节的存在。并非所有肺内结节都是恶性的。判断其潜在风险需根据结节大小、密度、形态和增长趋势。建议3至6个月的动态复查监测结节变化。
胆囊息肉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男性稍多于女性。尽管非肿瘤性息肉几乎无癌变风险,但腺瘤性息肉恶变率可达30%,是医学界认定的癌前病变。息肉大小是最核心的预测指标,直径≥1cm时风险骤升,>2cm几乎均为恶性。因此,发现胆囊息肉后切勿忽视,一定要及时就诊评估风险并接受必要的手术治疗。
许多人会在体检中发现个别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怀疑自己得了肿瘤。其实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同于罹患恶性肿瘤,需结合临床多维度鉴别。约30%—40%的良性病变可导致标志物异常,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临床实践中需结合影像学、病理活检及个体风险因素综合判断。肿瘤指标主要用于疗效监测与复发预警,而非独立诊断工具。体检发现肿瘤指标升高时,切勿恐慌,应请专业医生协助判断,制定随访与检查计划。
虽然上述这些“癌前病变”距离癌症很近,但及时治疗干预有很大可能逆转,避免走向癌症。如果出现类似情况,一定要警惕,及时干预可能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