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频发城市游击战暴力事件 毒品网络与社会难题交织
法国近期城市游击战暴力事件频发,毒品网络与社会问题交织加剧,暴力冲突主要发生在街头和贫困地区,涉及黑帮、贩毒集团和极端组织,毒品泛滥引发社会不安,加剧贫困和失业等社会问题,成为暴力事件的导火索,政府正加大打击力度,力图解决这一复杂局面。
今年夏天,法国多座中小城市接连发生针对警方和消防员的暴力袭击事件。这些事件包括青年暴徒街头纵火、伏击警察、枪击焚尸等,导致多地政府紧急出台针对未成年人的宵禁令。然而,这些被法国官方首次定性为“城市游击战”的暴力事件背后,不仅是一张不断扩张的毒品网络,还涉及一系列多年未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难题,例如移民融入困难、部分地区集中贫困、青少年教育缺失以及社会补助过度等问题。这意味着法国采取的临时管制措施难以提供长期持久的治安保障。在毒品、暴力与极端主义交织的阴影中,法国社会结构被不断撕裂,公共权威频遭挑战。
利摩日、尼姆、贝济耶等原本以瓷器制造、罗马古迹闻名的法国平静小城,如今却因毒品交易引发的帮派斗争、未成年人参与的夜间骚乱而备受关注。7月18日晚,法国警方前往利摩日奥朗斯谷街区处理一起汽车被盗后焚毁的警情时,遭遇50至100名蒙面青年的伏击。这些青年手持铁棍、石块与焰火炮弹,组织严密、目标明确,在持续近3小时的冲突中数次试图包围警察。暴力甚至蔓延至城市主干道,暴徒架设路障,拦截并攻击途经车辆,致使公共交通瘫痪。一名警员在护送家人途中遭遇袭击,所幸无生命危险。凌晨4时,局势在宪兵特警介入后方才受控,共10名警察受伤。利摩日市市长严厉谴责此举为“有组织的城市游击战”,并表示这是针对共和国秩序的系统性挑战,暴力背后是青少年群体的失控与犯罪网络的渗透。
仅一天后,法国南部城市贝济耶的德韦兹街区也发生了类似事件。消防员在接到火情报警后赶赴现场,实为暴徒设伏的圈套。他们的一发焰火炮弹引发了居民楼火灾,所幸人员全部撤离,无人伤亡。警方确认,这起骚乱与近期该市对毒品网络的打击行动直接相关,7月初有6名贩毒者在此地遭到逮捕。7月中旬以来,以上城市及法国其他被毒品暴力困扰的城市陆续出台宵禁政策,试图通过限制未成年人夜间外出,缓解帮派冲突频发、青少年卷入毒品网络等治安风险。国家执法力量则通过增派警力、加强巡逻等手段确保政策的落实。不过,维特里勒弗朗索瓦市市长直言:“目前采取的措施只是临时的。”
与以往一些表达不满的青少年抗议行动或零散骚乱不同,如今的暴力事件性质已经明显恶化。法国内政部与安全专家分析认为,近期暴力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对警方“反毒清剿行动”的有组织报复。法国电视一台记者探访奥朗斯谷街区,揭示了该地近5年来每逢夏季就成“警力焦点”的原因。一位在该街区生活了40年的居民展示了住宅楼内的“毒品活动痕迹”:墙上布满涂鸦和蟑螂,楼道里全是垃圾,甚至有电缆被扯断用以藏匿毒品。该区治安恶化致使商铺相继关门,仅剩一间药房仍在营业。药师感叹:“过去这条街还有一家酒吧和一家小型超市,如今都关了。这里已经被公共政策遗忘了。”奥朗斯谷街区是法国最贫困社区之一:失业率达40%,有一半人口年龄不满25岁。连本地贩毒人员都表示“看不到希望”。
住房空置也日益严重。随着人口外迁、城市吸引力下降,该区出现大量空房,招致非法占据和毒品交易。某些住宅楼的空置率接近50%,成为毒贩聚集场所。与此同时,该区有近一半青少年处于失业或辍学状态。原本承担街头引导职责的社会调解员岗位在6年前被裁撤,更使得街头青少年无人管束。法国犯罪问题专家弗雷德里克·普洛坎分析说:“这些毒品网络正构建起完整的生态系统——从控制地盘、维护秩序,到驱赶外部力量。他们将街区视为‘自留地’,警方若‘踩线’,就会面临有组织的驱逐行动。”
在法国,舆论越来越多地用“墨西哥化”这一略显夸张的表述,来形容当前法国贩毒活动的猖獗。根据法国参议院下属机构去年5月发布的调查报告,该国正面临一场毒品“淹没”危机,连最偏远的村镇也无法幸免。近90%的清算式命案与毒品纠纷有关,暴力程度令人震惊。以贝济耶德韦兹街区为例,媒体已多次揭露该街区是毒品交易密集区。这里的毒品“点位”与居民楼紧密交错,青少年被裹挟进毒品交易体系。贝济耶市市长痛陈:“几十个未成年人搞得人心惶惶。他们该进监狱,司法却说要‘教化’,荒唐!”在法国,出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监狱系统饱和以及司法惩治宽松,即使在暴力犯罪日益频发的背景下,对未成年违法者的处理仍趋于谨慎。
面对边缘城区治安局势失控,法国内政部长布鲁诺·勒塔约日前宣布了新一轮高强度打击计划,直指“毒品生态系统”及暴力武装。他提出,政府将在今年秋季提交立法草案,禁止非专业人士购买、持有、使用焰火炮弹,违者最高可被判3年徒刑,若炮弹被用于破坏或攻击国家公职人员,刑期可增至5年。此外,省长将获得更多警务权限,比如可以对“贩毒熟面孔”发布“行政禁令”。不过,由于法国警力本就紧张,在高风险地区落实这些“强硬手段”难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