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育儿补贴真的能挽救生育率吗 政策助力家庭减负
关于国家育儿补贴是否能挽救生育率的问题,政策助力的确能为家庭减负,从而间接提高生育率,育儿补贴有助于减轻家庭养育孩子的经济压力,为父母提供更多生育的动力,提高生育率并非仅靠经济补贴就能实现,还需要综合考虑教育、就业、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政策的实施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与评估。
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且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可享受政策,按月数折算领取相应补贴。例如,2023年12月出生的小娃,共计可领取24个月补贴,即7200元。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一项全国性的重要民生政策,面向育儿家庭全国范围全面直接发放现金补贴,将助力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成本,预计每年惠及2000多万个婴幼儿家庭。
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发放育儿补贴”以来,相关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家卫健委此前透露,正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相关的育儿补贴操作方案;国家发改委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将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财政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抓紧建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要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为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已连续第三年减少。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为7年来首次同比增长,实现了阶段性“止跌反弹”。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指出,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发放育儿补贴。比如,云南、宁夏已实现育儿补贴省级层面政策覆盖;呼和浩特的补贴额度较高,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别补贴1万元、5万元、10万元,其中二孩、三孩补贴按每年1万元发放,分别连续发放5年、10年。
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全国率先推出育儿补贴政策后,常住人口已实现连续四年正增长。长远来看,我国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这对我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国家全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政策可持续性更强,是“投资于人”的具体体现。
然而,专家指出,不能仅仅依靠发放补贴来根本解决生育率低迷问题。要全面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还需从改善托育服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职场女性提供婚育和发展保障以及住房支持等多方面着手,形成综合性的支持体系,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计28日20时至29日07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6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以上,个别点可达300毫米以上。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风险极高,低洼地区可能出现严重积水。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提醒广大市民非必要不外出,企事业单位除保障城市运行、民生服务等外,非必要不要求员工到岗上班。
在上海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萝卜快跑等首批获得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用户可以在金桥、花木、世博等浦东新区重要功能片区享受到自动驾驶带来的创新体验。萝卜快跑还为本届WAIC提供L4级自动驾驶接驳服务。
江苏省体育局发布关于组织申报2026年度省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中超冠军奖补3000万元,亚军2000万元,季军1500万元,第4至第8名奖补800万元,第9至第14名奖补600万,第15至第16名奖补400万。中甲、中乙、女足中超,以及篮球、排球等也有相应的专项资金奖补。
武汉投控集团与东湖高新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该基金将采用“母基金+项目直投”方式,围绕机器人核心技术与零部件、软件与平台等产业,深耕工业、服务、医疗、农业等细分应用领域,致力于将机器人产业打造成重要增长点,推动武汉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
四川景区发展集团、四川蜀道轨道交通集团、四川省城市更新集团在成都揭牌成立。此次重组和整合旨在解决相关领域省属国有企业布局分散、业务同质化等问题。2025年,四川省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旅游、建筑、轨道交通是其中的重点领域。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蔡自力介绍,从2021—2024年度个税申报数据看,年收入居前10%的群体缴纳的个税占比约九成;综合所得年收入12万元以下的个人,汇算后基本无需缴税。这反映出“高收入者多缴税、中低收入者少缴税或者不缴税”的个税调节收入分配效应持续显现。
上半年境外游客来华享受退税人数同比增长186%,国内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成倍增加,已超过7200家。退税商品销售额及退税金额同比分别增长94.6%和93.2%,境外旅客“中国游”热度持续提升。据国家移民局数据,上半年出入境外国人3805.3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其中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同比增长53.9%。
《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正式发布,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总分大幅领先其他国家。2024年,美国以77.97的总分居全球第一,中国总分为58.01分,排名第二。中美整体发展差距呈现缩小趋势。相对其他国家,中美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两国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数量、高层次人才数量、顶刊顶会论文数量、大模型数量之和均占参评国家总数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