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的工资流入“一金一银” 稳健理财成新宠
年轻人工资流向以稳健理财为主,注重"一金一银"的投资方式,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和理财意识的提高,年轻人越来越注重理财规划,选择稳健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式成为新宠,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储蓄、保险和基金等渠道进行理财,以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年轻人的工资流入“一金一银” 稳健理财成新宠!“35万的理财,一个月能有多少钱?”红色数字出现在眼前,“+2707”,其中债券基金贡献了1000多的收益。女孩小丁用手机截下页面,转到小红书上发帖。很快,100多条评论涌进来,评论区此起彼伏的喊声将她包围。
上班时,小丁是一名在互联网大厂格子间打代码的程序员。下班后,她在社交媒体上成了基民们认可的“丁姐”。两年前,她还在为晋升和职场压力焦虑,默默落泪。现在,通过分享理财配置,她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草根投资偶像。
为了求稳定而开始多元理财,小丁是当下许多青年人的缩影。蚂蚁财富和小红书财经联合发布的《避险青年调研报告》显示,年轻人比想象中更“求稳”,对“安全感”有自己的定义:相比铁饭碗,他们更在意存款数字与理财被动收入。近六成95后认为10-50万存款是“基础安全感”门槛,57%的人将“被动收入覆盖开支”视为稳定的核心条件。
在理财规划上,年轻人青睐“平稳增长”。交完五险一金后,工资流入“一金一银”,“金”指的是债券基金,“银”则是银行理财。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年轻人已经在清醒地规划构筑安全体系。
深夜,坐在办公桌前,小丁重新阅读《高级程序设计》,暂时忘却对未来迷茫和沮丧的感受。2023年初夏,她向部门提出晋升申请,最终失败。尽管拿着高薪,但大厂的加班文化时常困扰着她。公司裁员风声四起,同事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格子间。新婚的她还时常想到未来,压抑漫上心头。
1997年出生的小丁,大学毕业后进入互联网大厂做程序员,享受过一段时间互联网公司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但也承受着强大的工作压力。之后,大厂增速放缓,年龄增长,不确定的未来让她开始理财,追求“睡后收入”。那个夏天,她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理财日记,把资金布局和收益第一次发在主页。
在吉林四平县,陈小富也开始寻找安全感。她今年35岁,高中没念完就到了四平学习美容美发,但没从事相关职业,之后辗转几份没有编制的工作。刚满20岁,她结婚生女。2016年,她和丈夫开了网店和实体店,生活逐渐有起色。但在2019年,疫情来袭,进货和物流难,生活陷入窘境。
2018年,她的母亲意外去世,留下200万存款和两套房子。母亲是典型的“事业型女性”,但最终没有好好享受人生。陈小富愧疚之余,开始思考如何让下半生继续保持平稳,花更多时间陪伴家人。那年,她偶然翻到一本书,书中关于财富的描述打动了她。她开始尝试理财,2019年,她把200万分批存在银行,买了三年期的大额存单,把社交媒体账号昵称改为“陈小富”,含义为“小富即安”。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理财寻找稳定和安全感。《避险青年调研报告》显示,57%的年轻人将被动收入视为“稳定”的核心条件,比例甚至超过选择体制内的人数。
“投了不到五万元,刚好赶上牛市,没几天就赚了六七千元。”陈小富记得被债券基金和指数基金震撼的那几天,点开支付宝,收益曲线刺破了平稳的大额存单利率。她确认了靠多元资金配置理财的路能走通。
稳健理财是年轻人求稳避险的选择。在陈小富的3年大额存单到期后,银行利率下降,她决定不再简单将钱放在银行。如今,她的总资产约为250万元,其中150万元配置在黄金上,债基部分维持三年周期配置,用于稳健增值和备用金需求;指数基金则作为短期操作型资产。她不碰股票,也不投资混合型基金,因为“不够稳”。
陈小富的理财规划也是当下年轻人的缩影。相比单一的银行定期,越来越多人投向债基、黄金等灵活配置,尤其是债券型基金,正在成为新一代的理财刚需。根据蚂蚁财富的数据,截至去年11月底,支付宝上债基持仓用户中,正收益用户占比84%。
小丁很早就意识到多元配置资金的重要性。她青睐黄金、债券和红利类基金的稳定,同时购入A股和美股等股票基金找增长性机会。“稳健和进阶的资产配置比例基本1:1,不会特别冒进。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赚得多,而是知道自己能承受什么。”
理财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可以不断调整的长期系统工程。自从理财开始,她就用程序员式思维不断调整持仓,修复资金配置的“bug”。她年初会定一个理财目标和资产配置比例,每个月总结一次,就像做项目要写周报、月报一样。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上,小丁不期望找到“稳赚不赔”的投资方式,而是找到与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资节奏。
相比那些“如何三年攒下100万”的爆款教程,小丁的社交媒体账号散发着一股真诚。她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也没有一夜暴富的诱惑,只是一位“过来人”坦诚地分享自己的理财实践与思考。正是靠着这样的风格和布局,小丁受到了新兴基民们的追捧,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丁姐”。
在多元理财中,年轻人们逐渐找到了不必委身于某种生活方式的自由。不是为了暴富,而是为了让生活多一种选择,多一份缓冲。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稳定不再只由一份工作撑起,而是一个组合的资产系统,悄悄托住了日常。
如今,小丁依然保持着每天更新资产配置的习惯,成为“理财博主”的第二年,她投入了75万元用于多元理财,在最新的资产配置表格里,年化利率最低的债基等稳健基金预估也有6%。个性签名里,她写下“靠理财躺平退休”,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当理财成为锚点,生活的船变得平稳。当然,理财日常也会出现波动,但长期还是带来了被动收入。小丁变得越来越不畏惧生活的变化,也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变化。理财给她带来的最大改变,不是数字的增长,而是心理上的踏实。
和两年前相比,她不再为职场上的变动而内耗,重新确立了自己的价值。“即使哪天被裁了,我也不会太慌,因为有副业,也有理财的收益。至少自己不用再靠公司的一份工资过活”,她说。
除了个人的资产配置,她也开始规划家庭的资产。在夫妻关系里,她经常和老公交流理财,配置起家庭应急金和未来育儿金等等。他们未来五年内可能会生小孩,或许更远的未来,还会离开北京,回到老家生活。理财让长远的未来有了意义。
靠着理财,陈小富也过上了“小富即安”的县城生活。赶上这两年黄金行情,再加上稳健的理财方式,每月平均理财收入已经可以覆盖家庭支出,甚至还有结余。她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感到满足——不用工作,靠着被动收入就可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她想着,未来等孩子上大学,她就和丈夫买辆房车,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回过头来看,陈小富说,自己也曾焦虑过、迷茫过,在无数深夜流过泪,焦头烂额地思考人生,但经过理财的这几年,她感觉到通过控制风险,管理资产,她正在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小镇青年也可以活出另一种可能”,她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多元理财的求稳大军之中。在小县城社区工作的noodle,3000元的工资,被她规划出1500元来理财。40岁独居的“大龄年轻人”黎姐,在自由职业后遭遇了各种动荡,最终选择通过商业保险、余额宝和黄金等产品保卫自己的生活。人们用不同方式建立起对生活的掌控感。
对陈小富来说,这份掌握感早已融入日复一日平静的生活里。现在,她最享受的是每天下午4点,和丈夫牵手走上街头,一起去接正在上六年级的女儿放学。一家人在县城的落日余晖里漫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