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高考之后,我家“天塌”了 家庭真相浮出水面

访客 2025-07-29 11:20:02 82352
高考后,家庭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仿佛家中的天空崩塌一般,曾经的平静被打破,家庭面临重大变故,这段摘要简洁明了地描述了高考后家庭面临的重大变故和真相的揭露。

高考之后,我家“天塌”了 家庭真相浮出水面!高考之后是最漫长的暑假,一些人发现,自己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物》发起的「高考之后」征集收到了近百份回复,揭示了各种家庭内部的故事。有的父母在孩子高考后离婚,有的孩子突然发现自己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还有人在高考的压力下看到了家庭内部的残酷,成绩不如预期时,母亲用“赌输了”形容子女的十二年苦读;志愿落空,父母间的冷战升级;有人成为病人的照护者,有人则在争吵、期待与沉默中对“家”有了新的认知。

高考之后,我家“天塌”了 家庭真相浮出水面

对中国人来说,高考不仅仅是考试,它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家庭的希望、阶层跃迁的机会、孩子是否“争气”的衡量标准。当最终分数呈现出来时,一些被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这些故事展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满和怨怼,以及两代人之间的委屈和难以理解。

高考之后,我家“天塌”了 家庭真相浮出水面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人发现所谓的“大考”并不能决定未来的人生。人生由一个又一个选择铺就而成,相互关联也相互独立。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没有正确的情绪。在这些高考有关的故事里,有人愤怒,有人难过,有人想原谅却还做不到,有人早早学会了承担和保持体面。但正如一位读者所说,“时间总是向前的”,在经历伤痛之后,希望我们依旧有生活。

高考之后,我家“天塌”了 家庭真相浮出水面

关于金钱

高考之后,我家“天塌”了 家庭真相浮出水面

2013年,青青和复读一年的二姐一起参加高考。中午12点放榜,二姐的成绩能去华南师范大学,而青青只上了大专A线。父亲说二姐将来收入会高一些,结婚前要挣够20万回家,而青青则要挣够10万才能结婚。青青当时对10万元没什么概念,只是不想在家待着,于是骑车去了隔壁市。

高考之后,我家“天塌”了 家庭真相浮出水面

青青家里有四个孩子,她排老三,还有一个弟弟。大姐中专毕业后出去打工,二姐聪明且会画画,后来去了重点高中。青青不爱说话,喜欢看书,就读普通高中。弟弟也很聪明,父母带他上补习班。他们住在老家村里,房子老旧,每年夏天都会进水,家具专门打成了高脚的。

父亲讨论钱的原因之一是想重新盖房子。村里其他人翻修祖屋,父亲感到压力很大。青青明白家里养育自己很久,需要回馈。高考后,她去电子厂打短工,挣了1500元,全给了父母。学校组织实习时,她自己存好6000块交给母亲,之后再没拿过家里一分钱。

青青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药厂,工资800元。每次与母亲打电话,母亲永远只谈论钱。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指责母亲。青青把错全怪在父亲身上。她从小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头发和指甲都不能留长,一旦犯错会被父亲责备。2017年,她换了工作到佛山,老板奖励了她一部苹果手机,她把手机连同两年攒下的近5万元全部转给了父母。开始为家里寄钱后,每逢过年回家,父母对她特别好,但她觉得这是无底洞,没有未来。

几年间,青青活得非常辛苦,前后寄回了六七万元。二姐大学毕业后想读研究生,父亲再次提起20万的事情。二姐申请到了国家津贴,自己读完了书,现在在广州当公务员,但家里的生活费还是她掏的。青青觉得自己不孝顺,但逐渐明白人生中有许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她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关于承诺

韩的女儿今年高三,高考成绩出来了,456分,上了本科线但挑不到好的学校。女儿想学法学或金融,但分数不够,提出要去省会读收费五六万的私立培训机构。家里不同意,认为离家太远,万一有什么事照顾不来。女儿威胁说不填报志愿,改了密码,不让家长帮忙筛选。

高考前,女儿提出了很多要求,包括买iPhone 15 Pro、请朋友过生日、旅行等。韩觉得不应该花这么多时间计划这些事情,但女儿生气,几天不理她。韩很生气,觉得孩子利用高考来提要求,胁迫自己答应。韩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提“苦”字,但有时觉得孩子的物欲太高。

高考结束后,韩给女儿买了7000多块钱的手机。但因为成绩不理想,加上复读的事,女儿经常不理人,黑白颠倒地睡觉,每天下午两三点点外卖和奶茶,凌晨三四点再点夜宵。韩一直劝她不要受环境影响,但女儿只是生气。

女儿从初一开始进入叛逆期,高中遇到讨厌的班主任,几乎三天两头生气,一度要闹着转学。韩觉得县城唯一的重点高中已经很好,无法转去市重点。韩限制女儿用手机,但女儿说别人都用,她听不懂聊天内容,会变得不合群。韩觉得人生来是孤独的,但女儿可能还小,听不进去这些。

韩认为除了985和211的拔尖那一批,其他普通孩子分数不重要。她对女儿的唯一期待是开心一点,自强自立,能养活自己。但现在,她只能安慰自己,成绩没关系,脾气没关系,人总有自己擅长、能安身立命的东西,女儿慢慢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关于父母婚姻

杨欣去年高考完,父母拿着花在外面等她。第二天拍毕业照时,亲戚们都来了,但父亲不在。回去的路上,母亲问她是要留在阜阳跟父亲住,还是跟她回六安。母亲平静地说,她和父亲准备离婚了。杨欣懵了,动弹不得,直到下车。

高考后紧接着端午节,全家在一起吃饭,这次有父亲。饭桌上,大家提到杨欣成年了,要自己照顾自己。母亲和父亲进行了半年来的第一次互动,父亲敬了母亲一杯,感谢她。母亲端起酒杯礼貌回应。杨欣哭了,她做了无数次心理准备,但真的到了这时还是泪崩。

杨欣的母亲是城市出生长大,成绩好,是九十年代少见的本科生。父亲出身农村,凭自己考了出来。他们在大学期间相恋,但生活习惯和三观没有磨合彻底,积累了很多问题。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在杨欣二年级时辞掉教师工作,做起了家庭主妇。初二时,家里经济出了问题,母亲对杨欣冷漠起来。

中考后,母亲想离婚,但杨欣考了全市110名左右,母亲决定再忍三年。杨欣上了大一,收到母亲发来的离婚协议书,母亲要求父亲负担她的生活费,并把家里的房子过户给她,父亲每个月的工资也要打给她。杨欣明白母亲想维护她的权益,但这份协议让她感到无助。

杨欣反复思考,是谁的错?父亲抽烟、打牌、借钱,但也辛苦工作;母亲炒股亏了十几万,对经济状况不满,抱怨不断。他们都是普通人,只是潦草地生活在了一起,发现对方不是那个“对的人”。杨欣曾以为只要考好了,父母就不会分开,但事实并非如此。她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不是非得有人做错,才会有遗憾的结局。”那一刻她释然了。

现在,杨欣在北京一所985大学读大一,即将升入大二。虽然课业繁重,但生活里总有值得的瞬间。她遇到了很好的室友、导员和同学,找到了喜欢的学生工作。她在学校做勤工俭学,一个月有900元工资,也算是一种独立。家里基本没人再提父母离婚的事,曾经热心的亲戚也不再出现。杨欣知道,她的主线任务是过好当下的生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