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取消绩点制能让大学生不卷分数了吗 破除“唯绩点论”

访客 2025-07-28 15:44:29 58031
关于取消绩点制能否让大学生不再追求分数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破除“唯绩点论”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让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兴趣和全面发展,也有观点指出,虽然取消绩点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竞争压力,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分数的关注,学生仍可能面临其他形式的评价和竞争压力,需要采取更全面的教育改革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7月25日,北京大学发布通知,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一系列优化本科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措施。从2025级学生开始,学生的学业能力将不再以单一的绩点标准进行评价和排名;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近年来,除北大之外,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这些改革共同指向一个目标:破除“唯绩点论”。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表示,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破除五唯”,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目的在于推动评价标准从单一量化指标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在当前高校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取消绩点制是为了防止学生为提高一分而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影响其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有人认为传统的绩点制度导致了目前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比如学生为了拿高分选“水课”“刷绩点”等等。李奇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结果并非由单个因素简单决定。绩点制不应该成为“替罪羊”。他认为绩点制与高等教育“功利化”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为了高绩点而选择“水课”、保研和就业中的“唯绩点”现象,这些问题并不应该归咎于绩点制本身,只能说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实际上,绩点制具有积极作用。它是标准化的评价方法,也是衡量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的指标,几乎通行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美国高校;欧洲高校也经常通过“欧洲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ECTS)把不同国家的高校评分系统转换成绩点制。绩点制可以使教育评价更透明,使不同的评分系统之间具有可比性和可转换性。绩点制最大的优点是客观性、标准化,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对比认识自己的学习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教学对象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还可以用于奖学金、保研等资源的分配。

绩点制本质上只是一个工具,而非核心矛盾。要想解决深层问题,需要改变的是“指挥棒”指向哪里,而非取缔这个“指挥棒”。取消绩点制不仅关乎学生的成绩,还涉及重大利益的调整,如招生、保研、就业、出国深造、评奖评优等等。因此,相比于取消绩点制本身,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取消之后是否有公平、透明的替代方案。如果没有明确的替代方案,可能会存在公平性风险和导向性缺失,无法真正缓解学生的“成绩焦虑”。

李奇认为核心问题在于教育范式僵化。一是教学侧重知识点灌输,而非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能力培养;二是考试方式单一,考核的仍是标准化答案,考察的是记忆力而非能力,抑制个性发展。因此,需要推动教育教学范式转变,以带动学生学习观念和行为转变。如果教学和考试以创新开放为导向,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会主动创新、开放思考。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是从表层政策转向深层变革。推动教学范式转型,从“教知识”转向“培能力”。教学上减少碎片化知识灌输,强化系统性思维训练,以问题为导向;考核方式上设计开放型考题,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而非机械记忆。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绩点制的基础上,补充更多的评价维度,如推荐信、项目实践、创新成果等个性化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分数之外多关注学生的个体特质,把学生看作“个体”,而非“群体”。这些都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教学,高校也需配套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保障教学投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