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破茂继续留任执政前途坎坷 选举成关键考验
石破茂留任执政面临重大考验,选举成为关键,他的前途充满坎坷,需要努力克服各种挑战以稳固地位,尽管面临困难,他仍需坚持并寻求有效策略,以确保继续执政并推动政策实施。
日本首相石破茂面临执政以来的最大危机,关键性的上议院选举将在7月20日举行。这场选举不仅关系到他的政治前途,也可能为右翼民粹政党带来突破契机。在日本民众对飙涨的物价愈发不满的情况下,最新民调显示,石破茂领导的执政联盟或在此次选举中失去上议院多数地位。一旦败选,这场选举可能成为压垮石破茂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
7月20日是日本参议院选举投票日,东京街头异常安静,投票站前队伍稀疏,而首相官邸内的紧张气氛几乎凝固。石破茂站在首相官邸窗前,凝视着阴沉的东京天空。此刻,日本各地选民正在投票站决定他的政治命运。最新民调显示,石破茂内阁支持率已跌至20.8%-22%,陷入“下台水域”;不支持率则高达55%-62%,创执政以来最高纪录。
这位上任仅10个月的首相正面临二战以来日本领导人最严峻的生存危机。自去年10月艰难上任以来,他领导的执政联盟已在众议院沦为少数派,如今参议院多数席位岌岌可危。内忧外患使得石破茂的政治困境非一日之寒。去年10月上任伊始,他便面临自民党“黑金”丑闻余波,随后匆忙解散众议院提前大选,创下战后首相当选后最快解散纪录。然而这场政治豪赌以惨败告终——执政联盟在众议院失去多数席位,成为少数派政府。
今年3月的“商品券”丑闻更令其雪上加霜。首相事务所向15名自民党议员每人分发10万日元商品券的行为被曝光,引发舆论哗然,支持率应声下跌。6月东京都议会选举中,自民党遭遇历史性惨败,被视为参议院选举“前哨战”的地方选举已预示今日危机。经济领域的挑战同样严峻,日本国内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主食大米价格飙升,加剧了民众生活负担。美国特朗普政府要求日本进口大米、开放汽车市场,这些可能冲击自民党传统票仓农业和汽车产业的要价让石破茂进退两难。
在奈良市举办的安倍遇刺三周年纪念活动上,石破茂甚至遭遇了自民党支持者的集体冷落。上百名动员对象拒绝出席他的演讲,现场没有任何候选人愿意与他同台,场面极为尴尬。今天的参议院选举对石破茂而言是一场“数学考试”。日本参议院共有248个议席,本次改选125席(含1个补选议席)。执政联盟必须赢得至少50席才能维持多数地位——目前自民党和公明党在非改选议席中拥有75席。然而各大媒体预测无情地显示这一目标难以实现。《朝日新闻》预测执政联盟可能仅获约35席;《读卖新闻》认为自民党单独只能获得30余席;《日本经济新闻》则直言赢得50席“极为困难”。
选举前夕,自民党参议员鹤保庸介因失言辞去参议院预算委员长职务,为选情再添变数。尽管总务省数据显示提前投票人数达988.59万人,较2022年同期增加近210万,但这些增量票仓能否转化为执政联盟席位仍是未知数。石破茂在香川县拉票时坦言:“每次都很艰难,但这次是最艰难的。超过30%的人还没有决定投票给谁。” 这番言论被日媒解读为首相罕见的政治示弱。
这场选举背后是多重政治力量的复杂博弈。首先是党内权力斗争。作为安倍晋三的“政治宿敌”,石破茂从未完全掌控自民党。党内大佬们已开始与他保持距离。其次是日美关系的艰难平衡。面对美国要求日本将防务开支提高至GDP的3.5%的压力,石破茂政府采取折中策略:在最新《防卫白皮书》中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并承诺将防务预算提高至GDP的2%。这一举措引发中国强烈反应,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相继提出严正交涉。分析认为,石破茂试图通过对华强硬向美国传递妥协信号,同时转移国内矛盾焦点。
最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潜在加速。民粹保守政党“参政党”在此次选举中势头强劲,该党主张“日本人优先”,排外色彩强烈。从2022年参议院选举获1席,到去年众议院选举获3席,本次有望斩获超10席。若成为“关键少数”,可能推动日本政治进一步保守化和右倾化。
投票结束后,石破茂的政治命运可能走向三个方向:险守多数,艰难续命;吸纳新党,重组联盟;彻底崩盘,黯然下台。无论结果如何,日本政治已经走到十字路口。如果执政联盟失去参议院控制权,日本将迎来战后罕见的“分裂国会”常态化时期。右翼民粹政党“参政党”的崛起势头不减,可能斩获超10个席位,成为关键少数派。这股力量一旦坐大,日本政治风向或将进一步右转。石破茂的命运将在几小时内揭晓,但日本的困境远未结束。物价飞涨、美国施压、政治极化的阴影下,这场选举不是危机的终结,而是一场更大政治风暴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