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王传帅 李楠楠
近年来,台前县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创新构建法治服务、执法监督、普法宣传“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推动法治建设向末梢延伸、与治理融合,绘就了“法治精神浸润乡土、法治力量护航发展”的生动画卷。
法治服务“精准化”,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台前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已形成集法律援助、公证、民事调解、法律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办理,让群众只跑一次腿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便利性。二是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各村法律顾问每周三在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值班,现场解答群众咨询,还和各乡镇、村分别建立微信服务群,为群众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公证预约等服务。今年以来共接受法律咨询53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60余份,参与人民调解36件。三是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法律援助中心聚焦老年人、妇女儿童、农民工、残疾人、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关注他们的法律需求,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2025年以来,法律援助中心共解答各类法律咨询267人次,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3件,受援人数57人,为受援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23万余元。四是强化公证便民利民服务举措。优化办证流程,畅通绿色通道,推行一站式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措施,做好“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2025年以来,共办结公证58件,为2名群众减免公证费用,为2名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实行上门服务,为70名群众提供了预约服务,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15余次。
执法监督“全周期”,筑牢规范用权“防火墙”
一是梳理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认真落实上级规定,按照事项名称、法律依据、检查方式、检查次数、承办机构、是否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等类别,覆盖26家执法部门、梳理出14个执法部门102项检查事项,建立涉企行政检查事项清单,做到清单之外无检查。二是加强执法证件管理。严把执法资格准入,凡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办理执法证件。对已经取得执法证件的人员开展动态核查,对调整工作岗位、退休的、不再从事执法工作的及时注销执法资格。三是开展常态化行政执法监督。与县纪委监委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县纪委监委和司法行政机关工作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作用。开展案卷评查,抽取评查14个重点行政部门执法活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案卷,从中发现执法不规范问题,向执法部门反馈,跟踪强化问题整改。截止目前,共抽取评查21份,共发现问题7个。四是畅通投诉渠道。积极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和12348法律援助热线对接,实现执法问题投诉举报“绿色通道”,开通了0393-2212348行政执法监督专线,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普法宣传“浸润式”,培育基层法治“新生态”
一是抓住“关键少数”。出台《台前县贯彻落实<河南省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全县领导干部学法学规工作。召开中共台前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工作暨2024年度现场述法会议,会议采取“书面述法+现场述法+民主测评+领导点评”的形式进行,推动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二是培养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选拔有一定文化水平、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担任法律明白人,通过集中培训、线上学习、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其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其能为身边的群众提供基本的法律帮助。截止目前,共培养“法律明白人”1800余人。三是打造特色法治文化带。依托黄河文化带,打造出具有台前特色的“将军渡法治文化基地”,实现了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法治文化的有机统一。被评为全国、全省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黄委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四是利用新媒体开展智慧普法。积极探索让群众更容易接受的普法形式,利用新媒体平台,不定期发布法治宣传信息,如法律法规、案例分析、法律科普文章和视频等。选取与群众日常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拍摄普法短视频,如高空抛物、防范诈骗等,将晦涩的法律法规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视频,切实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耳边、身边,有效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与依法维权能力。
审核:张松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