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段洗车场的监控视频将大众ID.4推上风口浪尖。浙江一位车主驾驶ID.4进入洗车店时,车辆突然自动刹停,惯性导致其眼部撞击遮阳板,最终诊断为视网膜脱落。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因车企的冷漠回应与车主“不要赔偿,只要道歉”的诉求,演变为一场关于智能安全系统可靠性、车企责任边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全民讨论。
眼科专家指出,视网膜脱落多由外力冲击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高度近视患者风险更高。车主虽未透露是否近视,但撞击瞬间的眼球变形足以诱发此类损伤。更值得警惕的是,视网膜脱离若未在72小时内手术,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
此次事件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深层矛盾:一方面,AEB、自动驾驶等技术被包装为“绝对安全”的卖点;另一方面,系统误判、传感器失灵等风险却被弱化。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专家指出,当前AEB测试多基于碰撞避免场景,却忽视低速环境下乘员惯性伤害的评估,“就像只测试防撞能力,不管急刹时咖啡会不会洒”。更严峻的是,车企常以“符合国标”为挡箭牌,但国标往往滞后于技术迭代——例如,中国AEB测试标准仍未纳入复杂路况下的误触发率指标。
大众ID.4的自动刹车争议,恰似智能汽车狂飙突进中的一枚警示灯。技术进步固然值得喝彩,但若以用户健康为代价,再炫酷的创新都将失去意义。车企可以OTA升级系统,但谁给车主OTA一双完好的眼睛?那些因“保护”而受伤的人,是否已被遗忘在技术的阴影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