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4月15日凌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的上空再次被无人机的呼啸声撕裂。这场针对民用设施的密集袭击,导致一名85岁女性丧生、9人受伤,数栋公寓楼起火,急救车车库损毁。这不仅是俄乌冲突中又一次触目惊心的平民伤亡事件,更折射出战争形态的深刻异化——无人机正将战火从战场推向平民的厨房与卧室。
乌军的无人机战术,本质上是资源匮乏下的“非对称战争”选择。自美国暂停军援、欧洲援助迟缓以来,乌军装甲部队损失超60%,不得不以廉价无人机实施袭扰。此次袭击中,乌军单次出动数百架自杀式无人机,虽被俄军击落337架,但成功突破防空网击中民用目标,其核心目的并非军事收益,而是制造社会恐慌与政治压力。
袭击的时间点耐人寻味。4月15日事件发生前一周,乌克兰刚宣布对俄库尔斯克州军用仓库的成功打击,造成30余名俄军死亡。而此次针对民用设施的袭击,恰与美俄重启停火谈判同步。分析认为,乌方试图通过升级袭击烈度,向美国证明“仍有反击能力”,进而施压美国政府恢复军援。
这场博弈的终极讽刺在于:无人机本被视为“精准打击”的代名词,如今却成为无差别杀戮的工具。正如一名库尔斯克居民在社交媒体写道:“我们以为战争是军人在前线厮杀,但现在明白——战争是深夜的爆炸声,是烧焦的窗帘,是再也等不到祖母早餐的清晨。”
当85岁老妇的遗体从废墟中被抬出,俄乌冲突的残酷性再次刺痛世界。无人机可以击落,但仇恨的螺旋一旦启动,恐难轻易停止。这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而幸存者的数量,正随着每一架无人机的升空,不断减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