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卫星通讯社4月11报道,美防长皮特・赫格塞思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频道专访时,再次强调“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并称若冲突爆发将导致“可怕的后果”。这番看似矛盾的言论,折射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困境:既想通过军事威慑维持霸权,又恐惧于与中国全面对抗的代价。这场“刀尖上的舞蹈”,不仅暴露了美国决策层的战略焦虑,更揭示了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的复杂逻辑。
美军内部推演显示,若台海爆发冲突,关岛基地可能在数小时内被摧毁,而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已能突破现有防御体系。正如美国前军官坦言,过去五年中美军事技术差距“缩小速度远超预期”,东风-17等武器的实战部署更让“航母威慑”沦为过时概念。
更微妙的是,中国掌控全球80%的稀土加工和60%的半导体封测产能,若冲突爆发,美国军工复合体或将陷入“断链”危机。这种“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让赫格塞思不得不承认:“我们承受不起与中国开战的代价。”
深层次看,美国的战略困境源于全球化时代权力结构的变迁。中国军工产能的“恐怖效率”与制造业韧性,正在改写战争规则。而美国试图“既要美元霸权又要制造业回流”的矛盾政策,可能加速美元体系瓦解——当世界不再需要大量美元购买中国商品,美军全球基地的维持成本将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当赫格塞思用“可怕后果”试图威慑中国时,这句话反而成为美国霸权的墓志铭。正的“可怕”从来不在战场硝烟中,而在霸权主义者终于意识到:21世纪的大国博弈,早已不是航母数量的比拼,而是产业链控制力、技术迭代速度与制度韧性的综合较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5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