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实施新措施,禁止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访问其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这一决定引发了全球科研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这些数据库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基因分析云平台AnVIL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SEER等,它们存储了全球最核心的人类基因组、表型信息和疾病研究数据,是全球科研人员长期依赖的重要资源。
此次封锁对中国科研界的影响尤为深远。中国科学家长期以来高度依赖这些数据库进行前沿研究,尤其是在癌症、基因与疾病研究等领域。例如,SEER数据库覆盖了34.6%的美国癌症数据,是中国科学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和治疗评估的重要工具。而dbGaP数据库则为中国的75%机制癌症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因此,美国此举直接限制了中国科研人员获取这些核心数据的能力,可能延长癌症靶向药物研发周期,并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发表造成阻碍。
这一事件也暴露了全球科研合作日益脆弱的现状。过去,这些数据库对全球研究人员免费开放,促进了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然而,随着各国对数据主权和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类似事件频发。例如,早在2013年,美国政府曾因联邦停摆导致NCBI网站暂停更新数据,给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冲击。此次事件再次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数据共享与安全之间的平衡需要重新审视。
中国科研界对此反应强烈。多位基因与肿瘤研究领域的专家表示,美国此举将显著增加中国科研人员获取全球核心数据的难度,这不仅影响了科研合作,还可能削弱中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呼吁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生物医学信息中心,以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美国此次封锁的核心数据库还包括用于大规模基因数据分析的AnVIL平台。这一平台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强大的基因组数据分析能力,但其对中国科研人员的关闭无疑将延缓相关研究的进展。此外,美国司法部此前发布的行政命令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局面。根据该命令,美国政府将加强对敏感数据的保护,限制外国实体访问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数据资源。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科研界正在积极寻求应对策略。一方面,中国科学家正在加强国内数据库的建设,如bioso!
美国对中国关闭核心生物医学数据库的行为不仅对中国的科研合作和学术发展造成了直接冲击,也引发了全球科研界对数据共享与安全平衡问题的深刻反思。未来,如何在保障数据主权的同时促进国际合作,将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5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