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凌晨,顿涅茨克的夜空被自杀式无人机的蜂鸣声撕裂。据顿涅茨克行政长官办公室通报,自0时50分起,顿涅茨克及邻近的马克耶夫卡遭遇大规模无人机袭击,市中心至少发生五次爆炸,持续超过半小时的袭击,让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再度陷入恐慌。
此次袭击的战术特点与过去有所不同。乌克兰无人机部队近年来在西方技术支持下,逐步从侦察转向精准打击。2024年11月,乌军曾用无人机成功袭击俄里海分舰队基地,展示了其远程突防能力。此次针对顿涅茨克的密集攻击,可能是对俄军近期在库尔斯克、扎波罗热等地攻势的回应,试图通过打击后方制造心理威慑。
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谴责乌方“实施恐怖主义”,并质疑西方提供无人机技术的道德性:“北约的‘民主武器’在顿涅茨克炸碎了平民的生活”。还有人担忧无人机战争的“去人性化”趋势:“操作员在千里之外按下按钮,无需直面血肉横飞的现场,这让杀戮变得过于轻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孙壮志分析,乌方此举旨在通过扩大攻击范围,迫使俄军分散兵力,缓解前线压力。然而,这种“恐吓战”可能适得其反——俄军或采取更猛烈报复,如2024年9月对基辅基础设施的导弹打击。此外,无人机消耗战对乌方亦是沉重负担:一架自杀式无人机成本约5万美元,但乌方的持续产能与西方援助能否跟上仍是未知数。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无人机战争正在改写地缘规则。当非国家行为体也能通过廉价无人机挑战传统军事强国,全球安全体系或将进入更动荡的时代。顿涅茨克的爆炸声终将平息,但无人机蜂群的阴影不会消散。在这场人类与技术共同主演的战争剧中,最大的输家永远是那些在瓦砾中寻找生机的平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