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人们纷纷通过网络或线下方式祭扫先人,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这一时机,通过代祭扫服务实施诈骗。近日,一名广西女子因支付500元请人代祭扫,结果不仅未收到任何服务,还被骗子拉黑,损失了全部费用。这一事件再次提醒公众,在参与网络交易时需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据广西台新闻910报道,该女子在清明节前通过网络平台联系了一家声称提供专业代祭扫服务的商家。对方承诺会提供鲜花、祭品,并且可以直播祭扫过程。女子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500元服务费,但约定的祭扫当天,她却发现对方已将其拉黑,而所谓的直播视频也始终无法打开。
类似案例屡见不鲜。北京晚报记者孙莹指出,清明节期间,不少骗子利用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心理,通过虚假广告发布代祭扫信息,诱导消费者付款后消失不见。警方特别提醒,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机构或平台进行祭扫服务,切勿轻信陌生电话、短信或网络广告。
与此同时,其他媒体也披露了更多关于代祭扫诈骗的案例。例如,有消费者支付1000元后发现对方未履行服务,甚至完全失联;还有人支付2000元后被要求继续付款购买其他增值服务,最终同样遭遇骗局。这些案例表明,代祭扫服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专家分析认为,代祭扫服务近年来逐渐兴起,但其中存在诸多乱象。一方面,部分商家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却随意加价或提供虚假服务。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后发布虚假广告,骗取钱财。此外,一些商家甚至将代祭扫与代哭代聊天等服务捆绑销售,价格高达数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代祭扫服务并非完全不可取。民政部和相关部门已呼吁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进行祭扫活动,并建议墓园等机构提供便捷的代祭服务。然而,消费者在选择此类服务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避免陷入低价陷阱或被不法分子利用。
警方特别提醒,消费者在参与代祭扫服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核实商家资质,优先选择正规机构;二是谨慎转账付款,尽量通过官方渠道完成交易;三是保存好所有交易记录和聊天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但公众在享受传统习俗的同时,也需提高防范意识,以免落入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警方呼吁广大市民,一旦发现被骗应及时报警,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代祭扫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行业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