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一段问界M7车主拍摄的车祸视频引发热议。据车主描述,他驾驶刚提车三个月的新车时,前方一辆满载木材的货车因司机疲劳驾驶翻车,其车辆避让不及,以高速撞击货车尾部,甚至将倒地的货车撞得旋转两圈。
此次事故的特殊性在于撞击强度与人员生存结果的强烈反差。根据车主发布的视频,问界M7车头几乎完全嵌入货车底部,后部被散落木材砸中,但A柱未明显变形,车门可正常开启。这与2024年4月山西运城一起问界M7追尾洒水车致3人死亡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彼时车辆起火、隐藏式门把手未弹出导致救援困难,引发对车辆安全设计的广泛质疑。两起事故的差异,既凸显了碰撞场景的复杂性,也暴露出公众对汽车安全性能认知的割裂。
有分析指出,问界M7在此次事故中的表现,得益于其笼式车身结构和高强度钢占比(公开资料显示达60%),但在山西事故中,车辆追尾洒水车导致前机舱起火、隐藏式门把手失效,则暴露了电气系统冗余设计的不足。
问界M7的两次事故,将车企宣传策略推向风口浪尖。此前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曾高调宣传问界“想撞都难”,而山西事故后,官方回应强调涉事车辆为“非智驾版”,AEB因时速超限未触发,试图将责任指向博世方案,却遭博世否认。
此次事故中,车主与货车司机的责任分歧,折射出复杂路况下的定责难题。法律界人士指出,疲劳驾驶的货车司机固然需担责,但后车未保持安全距离亦是主因。数据显示,中国高速公路追尾事故中,约70%与跟车过近有关。
问界M7的两次事故,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工程技术的进步挽救了生命,另一面是复杂场景下安全系统的局限性。当车企将“安全”作为卖点,消费者更需清醒认知——没有任何技术能绝对规避风险。正如一位网友的警示:“车能护命,但方向盘后的那个人,才是安全的最终守门人。”真正的安全豪华,不在于“撞不坏”的车身,而在于对规则与生命的敬畏。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5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