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 日,“小米公司发言人” 官微正式对此事做出回应,公布了事故诸多细节。从事故时间线可见,智能系统与人类驾驶的交接充满凶险。NOA在检测障碍物后发出减速请求,驾驶员于碰撞前1秒接管车辆,但转向与制动操作未能避免撞击,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自称家属的控诉“车门锁死致三人烧亡”引发恐慌,而小米公布的Ecall系统触发记录显示,事故发生后52秒接通救援,11分钟后调配120抵达,却未能挽回生命。
社交媒体上,支持者列举SU7交付20万辆的销量神话,质疑者则翻出该车型依赖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供应商技术的“组装车”本质。技术专家从数据细节中嗅到更复杂的气息。车辆在接管瞬间方向盘左转22度、制动开度31%的操作,与随后右转1度的修正,暴露出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操控局限性。
这场事故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科技企业造车的结构性矛盾。小米SU7智驾系统2025年2月才全量开放,比竞品晚半年以上,高配版1.98秒的加速性能更是将驾驶门槛推向极限。当24.8万订单背后的狂热粉丝将SU7视为“人生第一台性能车”,车企是否尽到风险告知义务?流量营销缔造销量神话的同时,是否挤压了安全验证周期?这些问题随着焦黑车架的照片持续发酵。
截至发稿,专项调查仍在进行,但事故已注定成为智能汽车发展史的分水岭。它提醒所有追逐“科技平权”的企业:当速度突破物理极限时,安全冗余必须同步进化;当流量成就商业传奇时,敬畏生命才是真正的创新底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