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的李嘉诚,在3月份宣布以228亿美元向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这场“世纪交易”迅速演变为一场席卷商界与舆论的风暴。四家长和系上市公司市值蒸发超781亿港元,将这位“商界天气预报员”推入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在全球化退潮与地缘博弈加剧的时代,商人究竟该坚守纯粹的逐利原则,还是需要重新定义商业与家国的关系?
然而,也有部分人捍卫“商人无国界”的自由主义信条:“资本本就该流向利润高地,道德绑架违背市场规律。”但更多声音痛斥其为“现代买办”:“华为被制裁时宁断臂求生,李嘉诚却将咽喉要道拱手让人。”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曾直言:“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本质上就是靠垄断和套利,没有任何创新。”此次交易恰印证了这一判断:长和港口资产28年未进行技术升级,而接盘的贝莱德计划引入氢能码头与AI调度系统,形成对“食利者模式”的讽刺。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韩秀云分析:”李氏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是‘垄断+低买高卖’,这种建立在政商关系与套利空间上的增长范式,在逆全球化时代遭遇双重打击。”李家控制着全港70%的港口货运、30%的电力供应和45%的天然气市场,这种结构性优势在数字经济时代反而成为转型桎梏。伦敦政经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雅克则提醒:”当中国推进共同富裕、欧盟加强反垄断审查、英国面临国有化思潮时,李嘉诚的‘基础设施包围战’正在失去政策温床。”
正如网友戏言:“当马斯克用星链支援乌克兰时,李嘉诚却在给特朗普递刀。”这种对比凸显了传统财阀与现代科技巨头的分野——前者依赖地缘套利,后者追求技术统治。或许正如《金融时报》所析:“李嘉诚的困境,是旧资本秩序在新时代的必然溃缩。”
在全球化进程中,企业的发展已无法脱离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利益。单纯追逐商业利益,忽视国家战略安全和民族利益,不仅会损害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错失发展机遇。此次市值的大幅蒸发,对近百岁的李嘉诚而言,或许能成为一个契机,促使李嘉诚反思自身的商业战略。这或许是其商业生涯的“最后一课”:在民族复兴与大国博弈的框架中,纯粹的利益计算已不足以维系商业帝国的生存和延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东海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nhangzhan.com/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