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重磅:中国人正被极端高温加速送进医院,这些省份的人或将面临最高风险 气候变迁加剧健康危机
最新《自然》杂志报道,极端高温导致中国人健康风险加剧,多个省份的人们面临最高风险,气候变迁加剧健康危机,极端高温事件正加速将人们送入医院,这一趋势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
一项7月16日发表于《自然》的新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剧中国人口与温度相关的住院负担。研究预计,在高碳排放情境下,本世纪末高温导致的中国住院人数将超过510万人,并令全国额外住院成本增至约372.6亿元人民币。这项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共同完成的研究,首次以城市为单位,深入剖析了极端温度对中国庞大人口健康和经济的深远影响,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若不采取行动,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为了预测到本世纪末中国极端高温导致的住院风险,研究者们收集了2021年至2023年间来自中国301个城市、7000多家医院的近7800万份住院记录,涵盖了心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精神、泌尿生殖、妊娠相关等6类常见气候敏感疾病,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分辨率数据集。
过去三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特别是甘肃和四川省,在历史数据中显示出更高的热相关入院风险。这些地区往往也是对低温最敏感的区域,意味着当地人口面临着热浪和寒潮带来的双重健康挑战。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内蒙古和东北地区以及甘肃和新疆,在极端低温下表现出更高的住院风险。
从疾病类型来看,中国北方成为了热相关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住院的“震中”;而中国西部则被识别为“多风险热点”,无论是高温还是低温,当地人口在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上都表现出脆弱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妊娠相关疾病。研究者画出了一条“妊娠相关疾病的热风险分界线”,将对热敏感的北方区域与对冷敏感的南方区域分隔开来。这意味着中国北方地区的孕妇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可能导致心血管负荷升高和胎盘功能障碍,而南方地区的孕妇则可能面临低温带来的风险。
研究还揭示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热敏感性差异”:尽管老年人口(65岁以上)的热相关绝对住院人数最高,但青少年(0~18岁)在多个城市中心如北京、武汉和兰州,都对热表现出更高的健康敏感性。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源于青少年身体的脆弱性和不成熟的体温调节机制。
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利用分布式滞后非线性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模型,针对升温小于1.5°C的低排放、升温约2.7°C的中等排放、升温大于4°C的高排放三种不同的碳排放情景,预测了中国人口直至本世纪末的极端高温住院风险,并量化了随之而来的经济影响。
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极端高温事件的频率将在所有三种排放情景下持续增加。在高排放情景下,2100年全国极端热天数可能超过120天,极端热事件的频率在东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将显著增加。在此情景下,全国热相关住院风险预计将增加4.2倍,将有超过510万人因热暴露而住院。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18岁以下的青少年仍将是极端高温下最脆弱的群体。
极端高温对健康的直接威胁也将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中国走上了升温大于4°C的高排放道路,2100年全国超额住院费用预计将达到约372.6亿元人民币。即使在升温小于1.5°C的低排放情景下,这一数字也将达到约39.76亿元人民币。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将承担最高的相对负担。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将是最大承压者。这些地区可能医疗需求较高,但资源却不足以应对气候引发的激增,从而导致更高的相对经济压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升温约2.7°C的中等排放情境下,2070年以后的全国住院负担甚至超过了高排放情景和低排放情景。研究解释称,这并非因为住院费用升高,而是因为中等排放情景下的全国GDP增长较慢,导致了更高的经济负担指数。这一发现强调了气候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协同推进,否则“中等”气候路径可能带来虚假的安全感,阻碍必要的适应投资。
不过,我们仍然有一线希望逃离这场极端高温带来的悲惨命运。研究指出,如果中国社会能够逐步适应极端温度(例如普及空调、提高建筑适应性、加强公共卫生干预),到2100年相关住院风险和经济负担都将显著下降。
这项新研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官员提供了关键证据,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日益严峻的健康威胁。研究者认为,应该制定区域差异化应对措施,例如西北、西南地区需兼顾冷热极端事件监测,东北、华北则重点防控高温。应在西南省份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应对老龄化与高温叠加风险。此外,也需要建立跨国气候-健康预警系统,与世界共享适应策略(如高温预警、母婴保护计划)。
研究者强调,由于这项研究对温度-住院关系的预测基于相对较短的观察期(2021~2023年),因此中国社会应对极端高温的长期韧性可能被低估。如果想获得更准确的预测,应进一步纳入人群对气候变化的动态适应过程,并考虑更广泛的环境暴露因素,如颗粒物PM10以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环境污染物。将中国人口分为更细致的亚群进行分析,可能会揭示气候变化下健康风险的重要差异。